市城区于11月9日下午开始点火供暖,与往年固定的日期相比,今年供暖比往年提前了6天。(11月10《濮阳早报》3版)。
能够顺应民意提前供暖,我们必须要为相关部门点个赞。的确,提前供暖让不期而至的寒流威力顿减,体现了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,我们应该为这种不拘教条的做法叫好。
随着上周一股强冷空气的到来,濮阳的气温骤然下降,“今年能不能提前供暖”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。为了尽快让居民家中热起来,使广大居民提前感受到温暖,市城市管理局、市热力公司与热源企业积极协调,最终达成了市城区提前集中供暖的统一意见。
值得一提的是,提前供暖本来是件好事,但是相关部门并没有因此收获很多好评,尤其是在此之前还得到了不少怨言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原因很简单:对天气状况反应不敏感,提前供暖并不算特别及时。
实际上,从上周开始,我市的天气就已经很冷了,很多人希望提前供暖,尤其是和我们在一个城市生活的油田职工,从11月6日开始就已经享受到了暖气。这样一比对,市城区居民顿时感到幸福指数弱爆了,各种段子手也极尽所能,编一些讽刺的段子,表达对不能提前供暖的不满。
一直以来,我市都延续着从11月15日开始供暖的传统。可能正因为形成了固定的传统,相关部门才有了这样守旧的意识,养成了供暖只看日历不看天气的情况。正因为如此,面对这次突然袭来的寒潮,相关部门应对不迅速,才招致了居民的不满。
供暖的目的是什么?是为了让居民少受寒气之袭。严格按照时间供暖停暖的做法,给供热企业带来了方便,却给市民带来了不便。明明天已寒,但由于供暖时间未到,没办法,忍着冻;明明气温已高,但停暖时间未到,没办法,继续供;明明春寒料峭,但停暖时间已到,对不起,自己想办法……显然,这种严格依照日历来供暖的做法,显得过于教条。而按照天气情况供暖,供热企业明显要不方便,运行成本也会更大,但能保证居民的温暖。既然供暖的目的是让居民少受冻,那何不根据天气情况选择灵活机动的供暖方式呢?从这个意义上说,在为我市今年提前供暖叫好的同时,相关部门也应该从前几天市民的不满中吸取教训。
提前供暖,升高了室内的温度,也升高了居民心里的温度,更升高了全市民生的温度。民生的温度用什么来衡量?就是用民生的举措、民生的幸福来衡量,当天气气温变化时,民生情怀到位,民生举措到位,这样才能让民生有温度,让民生更有幸福。
新闻热点